网站地图 本站支持IPv6

新型城镇化不可撞上旧思维 须向改革要动力

发布时间:2014/3/20 7:31:36 文章点击数为:494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日前出台。这部文件全文3万多字,共计31章。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的那样:规划从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的角度,制定了质量型城镇化路径推进的指导方案。它的出台,有利于中国经济扩内需、转方式,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指导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文件。
  规划涉及了农村人口转移、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规划实施等八个大的方面,涉及31个具体问题。仅在第三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就列举了有关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需要解决方方面面问题。可见,中央政府对于“人的城镇化”思虑之细,谋划之深。
  自从新一届中央政府执政以来,城镇化就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记得在去年的两会上,针对来自方方面面对城镇化可能带来的问题的担忧,李克强总理曾表示:“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在推进过程中,还会遇到并且必须解决各种问题……我们将会认真地一一研究,使城镇化能够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此次规划出台,距去年全国人大会议新一届政府上台恰好一年。一年来,中国的城镇化思路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方案越来越成熟。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刻的调整期,中国经济列车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行进之后,正在降低速度、调整结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如规划所云: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但是如何“把好事办好”,如何避免弯路、不重蹈中国前30多年粗放城镇化的覆辙?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问题。规划对前30多年粗放城镇化所带来的问题作了全面概括,包括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等。在指出这些问题之后,规划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那就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等。
  目标已经确定,规划已经完成,但实现新型城镇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如何推进,仍然需要认真思考。中国的城镇化仍面临着旧的城镇化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强大的惯性,面临着地方政府的施政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相关部门、相关政策的协调和配套有待提高等问题。另外,如何监管地方城镇化质量,也是所面对的问题。规划在健全监测评估一章中强调: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统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加快制定城镇化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推动本规划顺利实施。(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