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本站支持IPv6

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发布时间:2021/5/25 16:50:33 文章点击数为:1489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要求,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我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结合一季度工作进展情况,现编制《工作简报》印发各地,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并做好报送工作。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推进办公室将以《工作简报》形式予以摘编,供大家学习借鉴。
 
积极探索“3510”保洁机制为乡村振兴助力给美丽乡村建设添彩
——西安市阎良区振兴街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做法
今年以来,阎良区振兴街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积极探索“3510”保洁机制、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及垃圾规范管控“三网融合”、党建引领下垃圾分类的“共同联盟”、“三定协同”实现垃圾治理精细化管理,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增添底色。
一、探索“3510”保洁机制,治理成效明显。
“3”是各村组每周三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对环境卫生进行定期清扫保洁;“5”是落实“逢五必查”制度,每周五由包村领导和科室对村组环境卫生进行督查;“1”是每月在全街办范围集中开展一次村组参与的集体观摩活动,现场打分进行评比;“0”是通过各项举措,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在辖区范围内零遗漏、零死角。在落实好“3510”机制的基础上,聚焦村庄交汇处、背街小巷以及门前三堆等重点区域和顽疾,反复抓、抓反复,不断巩固整治成效。同时,定期组织各村开展人居环境“大比武”,对阶段性工作进行“大检阅”,全力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
二、建立“三网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垃圾分类网:在辖区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新模式,运用市场化运营机制,积极探索环卫一体化建设模式,实行“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参照城区四分类法,先后投资1200余万元为街办12个行政村共配置户用生活垃圾分类桶11446个,240L四色分类桶451个,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宣传亭44座,购置厨余垃圾转运车1辆,其他垃圾压缩车1辆,可回收物转运车1辆,保洁员分类收集转运电动三轮车80辆,生活垃圾分拣中心1处。依托辖区凯龙环保建筑垃圾消纳场、天创环保生活垃圾裂解厂,在全区率先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的闭环运行,分类覆盖率100%的目标。
再生资源回收网:通过从村民一公司一政府一社会全方位参与垃圾分类模式,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搭建农村垃圾智慧管理平台,完善农村垃圾数据库,对垃圾分类实施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打造“线下回收一扫码称重一线上支付一效果展示”的垃圾分类回收新模式。把垃圾分类智慧平台由原来简单的收集统计平台转变为全办生活垃圾分类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智汇平台的使用率,为工作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垃圾规范管控网:为有效遏制随意倾倒垃圾行为,我办在辖区15个主要区域、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涉及业务科室、村组安排专人下载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后台,及时监控发现偷到垃圾现象,对于乱倒、偷倒垃圾等行为人,第一时间填写问题移交清单联同违法视频统一移交执法中队进行处理。
三、强化党建引领,共创美好环境
一是建立实施垃圾分类“1+3”工作岗认领机制(“1”指的是党员需要认领实践岗;“3”指的是党员在认领实践岗的基础上,在指导岗、监督岗、宣传岗中再选择认领一个岗位),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员引领垃圾分类磅礴合力,使垃圾分类不再是“独角戏而是党群“大合唱”。二是在机关党支部设立72个“共产党员先锋岗”,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主动认领岗位,做垃圾分类的实践员、指导员、宣传员和监督员,示范带动辖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在基层党支部,按照党员人数,党支部推荐1-2名“党员示范岗”,作为各党支部垃圾分类工作的标兵,并利用《讲党员故事,展支部风采》专栏进行宣传,强化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三是建立党员积分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党员带头学习提高、带头服务群众、带头争创佳绩,充分发挥党员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引领,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引导广大群众从“观望”逐步转变“关注”,继而转变为“积极参与”,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形成了党员带头引领、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垃圾治理,共同缔造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四、完善工作机制,实现成果共享
一是制定村规民约,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四议两公开”制定农村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树立环保意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明确垃圾收费标准,赋予村级组织一定的权利,形成具有较强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增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源动力”。二是划定党员责任区,让党员带头联户。通过划片定责,要求党员利用空余时间到责任区走一走、看一看,到联系户听一听、聊一聊,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分类方法技巧,帮助群众将垃圾分类工作做实做好,做到联系不漏户、户户见党员。三是定人定岗定责,实行片区化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整治及垃圾分类收集一体化运行机制,实行片区划分管理,使环境卫生巡查员、监督员、管理员人人肩上有责任,以此提升辖区群众分类准确率。全办按照每名保洁员保洁区域,共划分责任区80个,使每名保洁人员在负责道路普扫的同时,监督责任区每户垃圾分类情况,引导和提升户分类正确率。反之,群众发现问题24小时拨打监管电话,从源头实现科学分类。通过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创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延安市安塞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做法
近年来,安塞区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垃圾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按照农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处理”思路,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区处理、点兑换”的垃圾处理模式,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
一、实施垃圾分类,实现源头减量。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实行“垃圾分类、干湿分离”,在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几年来,对村庄周边,沟渠巷道,河道两侧,道路沿线,房前屋后的陈年垃圾进行彻底全面清理。累计投资8亿多元,新建招安、坪桥、砖窑湾、化子坪4个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及砖窑湾、高桥、城北压缩站3处,垃圾兑换银行5处和村级爱心超市117处、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市场1个,配置户用垃圾桶2.72万个,垃圾箱641个,垃圾收集清运车51辆,电动垃圾收集车26辆、吸污车4辆,配备保洁员496名。印发垃圾分类宣传页18000余份,分组进村入户宣传886次。2020年给砖窑湾镇、沿河湾镇和白坪街道办等11个镇街配备了分类式垃圾桶2200个、电动垃圾收集车14辆、钢制垃圾箱91个、垃圾转运车6辆和抽粪清渣车6辆等垃圾收集运转设施设备,广大群众爱护环境的氛围逐渐形成。
二、分类试点先行,宣传方式多样。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安塞区城管局首先设置试点,有效结合“垃圾兑换银行”同步推进。分别在金明美地设置收集点两处,发放家庭纸篓375个;福源B区设置收集点三处,发放家庭纸篓650个;城南高速路口至一道街沿街设置收集点5处,发放家庭纸篓400个;南沟村度假村6处,发放家庭纸篓100个;在东营和茶坊设置各3处,分别发放220个、200个。主要采取以奖励分类形式发放。入户宣传发放家庭纸篓8次,发放宣传彩页1800余份;街道宣传发放宣传彩页3000余份。
三、建设处理设施,实现资源化利用。推广小型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建设解决大棚、果园等生产区的秸秆树枝焚烧、乱扔的现象,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或堆肥发酵利用,实现了农作物垃圾的源头减量和终端的资源化利用。在沿河湾镇侯沟门村、招安镇龙石头村、谢屯村,砖窑湾镇苗店村、金盆湾村,建华镇新窑坪村生产生活区,建设6处小型的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为试点,对大棚蔬菜的秸秆等进行发酵处理、制作有机肥料,实现生产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四、建立长效机制,共创美好环境。按照“党政引导、群众主体、建管并重、治理有效”的总体思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整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区上推行的“5+2”网格式管理机制(即党政主导、镇街主责、村委会主抓、村民小组主管、群众主体五级管理和社会监督、业务部门监督的二级监督机制)和“三长合一”工作体制(河长、村长、路长),不但助推和巩固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也为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全区117个村全部建立完善了村规民约,将维护村庄环境义务纳入村规民约,并通过村支部会议提议、村“两委”会商议、村支部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产生实际约束力,争取做到人人有责任,处处保整洁。还成立了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引导广大群众移风易俗,实现村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制定了《安塞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安塞区垃圾管理暂行办法》。充分发挥垃圾兑换银行和爱心超市的作用,通过“垃圾兑换”,引导群众“捡垃圾、换积分、兑奖品”,实现环境卫生治理共谋共管。
 
“分”出绿色新生活
——渭南市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经验做法
垃圾分类看是“小事”,实则“大事”,它既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社会文明水平,又彰显了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近年来,渭南市把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管理规划建设“三覆盖、四清零、五提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美丽渭南”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一、基础,在好谋善作中夯实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多部门协作、多领域分工,统领全局的顶层设计和智慧布局至关重要。为此,渭南市着力构建“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简便易行”垃圾分类运行格局,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市政府办公室先后于2014年5月21日和2017年4月11日,分别印发《渭南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渭南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和污水治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落地落实。为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广泛汇聚民智、集中民意,2020年4月21H,市司法局在市政府网站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市住建局起草的《渭南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在渭南电视台《环境热线》栏目进行宣传推广、答疑解惑。2020年6月7日,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进一步明确工作阶段性计划,全面系统安排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及末端处理,探索垃圾分类付费机制。2020年11月15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成立了市级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夯实部门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及完成时限,并于12月8日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编制完成《渭南市城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20-2035年),建立完善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和保障体系。
二、风尚,在自觉践行中形成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场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大变革,涉及每个家庭和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宣传引导是关键。渭南市建立“立体式”宣传平台,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宣传模式,按照“线上+线下”齐发力、“宣传+培训”两手抓的方法,借助公益短信及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新媒体优势,推送垃圾分类宣传信息,发放宣传手册、宣传彩页,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广而告之。同时,借助LED屏幕、公交媒介、环卫车辆等载体,动态播放垃圾分类视频及分类公益广告,从而形成多管齐下、人人知晓的浓厚氛围,逐步实现从“要我分”向“我要分”的转变。
生活垃圾分类必须从娃娃抓起,全市教育部门指导学校、幼儿园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推出“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动手”“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等活动形成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带动一个村”的良性互动,使生活垃圾分类尽人皆知、人人行动。
三、引领,在项目建设中推进
垃圾分类后,回收处理是关键。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也摆在各地面前:如果无法解决回收及处理成本问题,垃圾分类工作就无法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渭南市按照“在投放、’细’在收集、’成’在处理”的基本思路,打造生活垃圾处理的“最终端”,健全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定线上门分类收运模式,做到日产、日清、日处理。垃圾分类后,可回收物将运往再生资源系统实现再利用,其他垃圾运往就近垃圾转运站后实施无害化处置,有害垃圾交由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厨余垃圾由餐厨垃圾处置企业统一上门收集、密闭运输、回收处理。截至目前,投资5.14亿的中心城区垃圾焚烧发电处理项目已于近日动工建设,投资6000余万建成日处理能力6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富平县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营,光大绿色环保大荔县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正式启用,集“分、收、运、储、处”全链条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在渭南市初步形成。
四、共享,在共同缔造中养成
引导群众自发开展垃圾分类,在共同缔造中共建共享美好环境。教育引导群众养成生活垃圾分类袋装、集中堆放、定时清理的良好习惯,采取家庭分类、保洁员分拣相结合的办法,分类收集处理,能回收利用的尽量回收利用(约占10%),然后充分利用农村做肥、用土和自然净化的条件(约占70%),不能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主要是医疗垃圾、塑料袋等(约占20%)投放到垃圾台(屋),由村组统一收集,定期清运,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由村民自己参与本村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带来的优美环境由村民共享。
下一步,渭南市将结合共同缔造,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为突破口,持续深化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努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覆盖率、参与率、正确投放率及分类收运和处理量等数据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过程实施全过程智能化、信息化监管,努力建设优美、整洁、靓丽的新渭南,助力共同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