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细解读《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等。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1.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首要依据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另一个重要依据或者说重要基础就是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的科学判断。
把握农村建设三阶段规律,有利于我们总揽全局,明确当前的主要任务,明确所需要的时间,明确未来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要任务就是完善生活基础设施和治理村庄环境,发达国家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共历时30多年,我们必须树立长期努力的思想,紧紧抓住当前阶段的重点扎实去做。
2.《指导意见》中的基本原则怎么理解和把握?
基本原则中有两个重点需要把握。一个重点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另一个重点是指导意见划出了底线,明确了有些是必须要做的,有些是不可以做的,如基本原则部分中提出的“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防止大拆大建、做到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不照搬城市建设模式,防止贪大求洋、千村一面”等。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什么要规划先行?
正如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一样,村庄规划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依据,是指导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规划引导,可以有效规范农村房屋建设,提高水、路、电、气、环卫等各类设施建设的综合效益,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有序改善。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60%时,仍将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4.如何编好村庄规划?
《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正式施行,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法定规划体系。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村庄规划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农村实际、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村庄规划质量直接影响到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效果,我们必须在坚持规划先行的同时提高规划编制质量。
首先是要编制和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其次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要注意四点:一是注重实际调查。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三是坚持整治为主。在规划调研、编制、审批等各个环节,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向村民征询意见、公示规划成果,动员村民积极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全过程。
5.国家在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方面有哪些政策?目标是什么?
近年来中央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建设与升级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项目,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水利部等部门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开展了农村危房改造,该政策旨在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的安全住房。交通运输部实施了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包括乡村道路建设、公路安保、危桥改造等。预计“十二五”期末,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390万公里,所有行政村将实现通公路。国家电网等部门实施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主要对农网进行改造,并解决农业生产用电、无电地区用电问题。预计“十二五”期末,将实现农村电网普遍得到改造,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农业生产用电基本得到解决。
6.为什么说农村垃圾污水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点,如何治理?
据测算,2013年我国村庄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5亿吨、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10亿吨,均超过了县城的排放量,与城市的排放量接近。这其中绝大部分村庄垃圾和污水未得到有效处理而直接排放,威胁农产品安全和群众的身心健康。可以说,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
经过有关部门和各地的多年探索和实践,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的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具体做法是实行城乡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
7.怎样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宜居乡村既要宜居也要宜业,要实现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田园美就是保持农村的优美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田园景观,农业生产设施有地域或民族特色;村庄美就是保持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农房风格、色彩、体量体现乡村风貌,乡村要素应自然淳朴有乡村特色,村容村貌应整洁;生活美就是农民能够就近就业并且收入较高,生活便利、乡风文明。当前,各地可以选择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稳步开展宜居乡村试点,尽量避免不顾现实条件超越发展阶段,一味追求高标准、高档次。
8.怎样建立起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长效机制?
一要建立工作推进机制。要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科学编制规划,统筹安排建设任务,夯实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
二要建立资金投入机制。要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中央财政要重点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倾斜。针对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县为主整合涉农资金。
三要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建立专业管护队伍,确保人居环境建设的成果能持续发挥作用。
四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机制。使村民全过程参与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来源:中国政府网)
责任编辑/罗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