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建市发〔2019〕1042号
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局)、杨凌示范区城市管理执法局、韩城市城市管理局,各有关县人民政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抓好现有园林城市回头看,做到四季常绿、季季有花,2019年5月至8月,省住建厅组织对20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县城)进行了复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复查结果
复查过程中,通过明察暗访、查阅资料、公众问卷调查等方式,检查了各市(县)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市政设施等方面工作情况。经综合评定,结果如下:
达标县:凤县、神木市、佛坪县、山阳县、黄龙县、眉县、汉阴县。
限期整改县:武功县、黄陵县、长武县、定边县、平利县、清涧县、略阳县、扶风县、陇县、镇巴县、石泉县、合阳县。
通报批评县:宜川县。
二、工作进展情况
大部分市(县)获得命名以来,能够坚持把园林城市(县城)创建工作作为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城市综合承载力大幅上升。通过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在市民身边增绿建园,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强烈。神木市打通阴山路、精煤路等断头路,建成神木大剧院、体育馆、城市候机楼,方便市民生活,社区教育、医疗、体育、便民服务等配套设施较齐全,有效提升了市民满意度。
二是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通过创建,大力推进了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城市宜居性不断优化。凤县坚持“补短板,惠民生”原则,修编县城总体规划,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旧城改造、管线下地、建筑立面改造、慢行系统建设,重视县城建设管控,塑造县城特色风貌,县城品质不断提升。
三是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对标创建,系统地提升了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水平,强化了城市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和日常精细化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了我省城市品质。黄龙县建立完善县城数字化管理系统,主要街道干净,门头牌匾整齐,建筑立面整洁,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加强县城供水、污水运行管理,综合管控较为规范。
四是园林绿化重点任务持续推进。城市绿化是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通过创建活动,大幅提升了我省城市绿化水平,全省城市(县城)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佛坪县开展108国道和高速连接线沿线林带建设,实施县城东西两山绿化造林,对县河两岸实施增绿工程,机关庭院和居住小区普遍绿化,县城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养护、景观水平明显提高。
五是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陕西省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加大“补短板、惠民生”考核权重,持续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污水、垃圾处理等重点补短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山阳县实施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启动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建设工程,同时不断加快县城雨污分流管网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省园林城市(县城)在获得命名以来,能够再接再厉,持续做好巩固提升工作,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一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县城基础设施不达标,便民设施建设跟不上,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影响市民生活舒适性。道路破损和路面坑槽裂缝较多,沿街门店随意设置坡道,个别井盖下沉,沿街垃圾箱较少,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无障碍设施不完善,个别路段盲道缺失,盲道出入口设置不规范,与道路斑马线衔接不上。雨污分流工作进展较慢,县城公厕数量不足,以环保简易公厕居多,公共厕所建设标准较低,导引标识不规范。
二是县城市容市貌不整洁。部分县城城市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县城环境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道路沿线车辆乱停乱放,个别广告门头牌匾不整齐,严重影响县城形象。老城区道路、背街小巷架空线缆凌乱,垃圾容器(垃圾桶)随意摆放,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城中村、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生态环境差,普遍缺少绿化,公园、广场等人流密集区域座椅和垃圾桶设置太少,个别公共卫生间未设置标识牌,存在压占、缺失无障碍设施现象。
三是园林绿化建设管控粗放。部分县城节约型园林绿化观念不牢,重建设轻管控,对园林绿化的投入多集中在建设环节,后期养护管理环节投入不到位,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园广场存在高档石材铺装、大草坪等现象。县城公园、绿地、广场、游园分布不均衡,服务半径覆盖率不达标。绿线公示牌设置不够,公园绿地管理较为粗放,存在杂草丛生、死树枯枝清理不及时、绿篱修剪不及时不专业、修剪过度等现象。道路行道树缺株断带,黄土裸露,行道树树种选择不合理,老旧小区生态环境差,绿化较少。
四是垃圾填埋场运行不规范。大部分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标准较低,机械设施缺少推土机、压实机,缺少监测井。运营不规范,无人值守管理,现场粗放式填埋,垃圾随意堆放,未分区分单元分层碾压填埋,气体导排设施不完善,场内缺少雨水导排系统。部分县城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未处理,场内渗沥液出现溢流,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五是县城特色风貌打造不够。部分县城在县城风貌管控、县城特色塑造方面力度不够,没有相关专项规划设计,不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县城空间形态、建筑物、构筑物立面色调、体现县城特色风貌的城市符号等不鲜明,标准未确立,措施不具体,管控欠力度。
六是存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县城对城市“里子”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污水、垃圾处理等重点补短板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造成环境污染。其中,武功县老城区雨污水未进行分流,县城污水处理厂进厂污水COD浓度较低。城郊结合部渭惠渠未加盖渠道内有大量垃圾漂浮物和恶臭的黑臭水体,虽然县政府已制定了整治方案,且已开始清淤疏浚,但进展较为缓慢。
七是污水运行监管不规范。部分县城污水处理运行监管工作不达标,未按时报送污水处理信息,水质监测信息不完善。其中,宜川县污水处理厂停运,无运营信息,无在线监测数据,未按规定要求办理停运审批手续,污水处理厂厂区内建筑物料无序堆放,现场凌乱,自2018年8月拆除在线监测系统后,至今未安装新的在线监测系统,污水处理数据无法查询。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做好巩固提升工作。园林城市创建及巩固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目前,个别县城仍存在部分单位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导致园林城市创建及巩固提升工作整体推进不平衡。各地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珍惜荣誉,把园林城市巩固提升工作作为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监督管理,紧盯薄弱环节与问题,扎实落实整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切实防止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严禁脱离实际搞面子工程。摒弃单纯依靠政府举债推动发展的观念,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财力水平,量力而行,推动城市建设。严禁过度举债或变相过度举债,将有限的财力优先用于民生改善。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更多的参与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三是加快市政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要开展县城基础设施普查,摸清底数,找准短板,用统筹的方式、系统的方法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要求,重点推进县城污水管网补短板,实现雨污分流。加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切实做好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污水运行设施日常运营管理。加快推进县城排水放涝设施补短板工作,强化责任落实,继续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城公厕、盲道、无障碍设施建设,方便群众生活。
四是解决民生实事,提升城市品质。要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重点解决供水、供电、供气等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小区加装电梯等便民设施。打造“15分钟城市居民活动圈”,逐步完善社区及周边区域的综合服务设施,拓展公共活动空间,让群众生活更加舒适、便利。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依法治理人行道坑洼破损、设施杂乱、乱占滥用等问题,统筹规划建设连续、通畅、安全的步行道。加大户外广告、门头牌匾、招牌标识整治力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面貌。规范城区车辆停放管理,整理、梳理架空线缆。
五是持续增绿提质,提高园林绿化水平。要树立生态型、节约型、功能完善型园林绿化观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地域特征,在种植的过程中合理选择适合本地环境、气候、土壤的植物种类。加强园林绿化日常养护管理,在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中建设小游园、口袋公园,改善老城区缺绿现状,补齐道路缺株断档行道树。增绿和提质并举,推动园林绿化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功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县城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水平。注重设计管控,做好建筑立面、色彩、城市家具等的风貌设计、景观管控,打造县城特色风貌,逐步建设有特色的园林县城。
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做好学习培训。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园林城市(县城)创建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市民对创建园林城市(县城)的知晓率,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激发创建热情。针对创建和巩固提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业务培训,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学习优秀创建市县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园林城市创建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七是提高思想认识,扎实做好整改。复查等级为达标的县,要以目前具备的良好条件为基础,再接再厉,持续做好园林县城巩固提升工作。限期整改的县,要对照问题清单,举一反三,扎实做好整改工作,不断巩固、提升园林县城创建成果,于2019年11月底前将整改情况报送省厅。通报批评的宜川县,县政府要向社会做出整改承诺,并在县主要媒体进行公示,对反馈问题立即进行整改,整改情况于2019年11月底前报送省厅,省厅将组织复查,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严格按照程序提请省政府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