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本站支持IPv6

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要求持续推进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发布时间:2021/10/9 14:36:44 文章点击数为:1251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要求,持续推进我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并做好报送工作,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推进办公室将以《工作简报》形式予以摘编。现结合半年以来工作进展情况,编制《工作简报》印发各地,供大家学习借鉴。
 
践行“两山”理念 助推乡村振兴 构建安康特色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安康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做法
近年来,安康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当做助推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来抓,坚持以建设清洁乡村、生态乡村、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努力打造环境整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设施配套的美丽宜居乡村,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提供人居环境保障。
一、建立垃圾分类处置体系
安康市按照“源头减量、就地利用、无害处理、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制定简单实用,村民易学易懂的“三分法”垃圾分类方式,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三大类,分类制定垃圾处置方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置。
第一类,可就地转化为肥料的垃圾。对此类垃圾,大力推广阳光堆肥房建设,将农作物废弃物、餐厨垃圾进行堆肥发酵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此类肥料非常适合安康特产魔芋等农作物的生长,既减少病虫害,又增加了产量,实现了垃圾变废为宝。
第二类,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主要包括废旧包装纸壳、饮料瓶等垃圾,建立“公司+农户” 的模式,成立废品回收公司,由农户负责收集,公司上门定点收购,实现垃圾变废为钱,在给老板姓带来实惠的同时帮助引导群众实行垃圾分类。
第三类,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主要包括煤渣等无害化生活废弃物,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治理模式,统一收运进行填埋。
二、引资参与治理全覆盖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可建设用地短缺,无法像关中、陕北等有条件地区逐镇建设垃圾填埋场。       针对上述问题安康市在传统资金保障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资金渠道,充分利用城投公司投融资平台,推广采用PPP模式招商引资,使社会资本参与到垃圾转运和垃圾填埋场的建设运营当中。安康市充分考虑垃圾填埋场建设投资和管理运营成本,以县区为单位,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镇域分部、镇村人口规模和道路交通条件等情况,按照集约土地资源、节约建设成本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推行区域化垃圾填埋场,以场站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实现县区垃圾处理全覆盖。
三、开展垃圾治理共同缔造
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基础是设施建设,核心是群众工作。安康市积极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县区政府通过公益岗位等手段聘用专职农村保洁人员;村(社区)健全完善“一约四会”,将农村垃圾分类、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规民约。通过走村入户、“小手拉大手”等方式向广大农户宣传生活垃圾减量处理、资源回收、分类入桶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方法;通过设立“道德银行、爱心超市”,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村工作人员按照各户家庭环境卫生、垃圾处理方式以及可回收垃圾利用情况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村民根据积分可以免费领取肥皂、洗洁精、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对乱丢垃圾、环境脏乱差的农户开展“说亮论”道德评议,对屡教不改、群众反映强烈的进行黑榜公示。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真正实现“美丽家园、人人共建、人人共享”。
 
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 缔造绿水青山幸福家园
——石泉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做法
石泉县地处陕西南部安康西部,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辖11个镇、164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8.2万,其中农村人口15.2万。近年来,石泉县坚持把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践行“两山”理念,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来抓,建立了“户入桶、村收集、镇转运、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逐步将环境卫生工作纳入“规范化、专业化、日常化”的发展轨道,对全面实现“设施完备、机制健全、运行一体、管理有序”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新格局起着引导带动作用。
一、多方筹资,保障建设运营资金
坚持财政投资、平台融资、民间投资、向上争资“多措并举”。县财政每年预算1200万元用于垃圾收转运和垃圾场运营维护。充分利用城投公司平台、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项目公司,撬动1.2亿元社会及项目资金完成区域垃圾填埋场及收转运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民间资金3300万元投资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全覆盖,达到社会资金预期盈利和政府高效提供公共服务的双赢目标。通过争取专项资金,整合农业农村局、环境保护局等部门资金,争取2800万元资金用于配置垃圾压缩车、转运车、垃圾桶,累计配发压缩车10个,垃圾转运车29辆,清扫车5辆,到户垃圾收集桶22142个,院落垃圾箱854个。
二、全域覆盖,构建收转运一体化
通过对全县11个镇、161个村(社区)的地理分布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充分考虑垃圾填埋场建设的投入和管理运行成本,结合镇域分布、镇村人口规模和道路交通条件等情况,本着集约土地资源、节约建设成本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分片区规划建设了南部片区(覆盖后柳、喜河、熨斗三镇)、县城中心片区(覆盖城关、曾溪、云雾山三镇)、东北片区(覆盖中池、迎丰、池河三镇)、西北片区(覆盖两河、饶峰两镇)四个区域性垃圾填埋场,1个县城建筑垃圾填埋场和1个餐厨垃圾处理厂。根据垃圾运距的远近和人口密度分布,在偏远和人口相对集中的9个村庄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镇级转运采用第三方运营承包,定时定点将垃圾收集点和中转站的垃圾通过压缩车转运至区域垃圾场集中处理。聘用14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镇村保洁员,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管理,做到了镇村垃圾日产日清,实现了镇村保洁网络体系全覆盖。
三、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类处置
推行农村垃圾“三分法”,由各镇根据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成分指导农户实行垃圾初步分类,就地减量处理。其中可腐烂、可降解垃圾就地堆肥,全县建有再生资源回收站14处,可再利用的生活垃圾废纸、废旧金属塑料、废旧电器家具、废玻璃等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由镇级再生资源回收站回收,其余不适合堆肥、也无回收利用价值的生活垃圾进入终端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9%以上,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质量,202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四、示范引领,共建缔造美好家园
石泉县以“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五项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结合“学党史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各镇以清理道路边沿、河湖沿岸、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堆弃的生活垃圾为抓手,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在整治范围上达到全覆盖,坚决不留死角;在整治效果上,达到干净整洁基本要求,彻底扭转农村脏乱差局面。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共同遵守环卫保洁制度,培养垃圾分类习惯,爱护垃圾收集清运设施设备,共同维护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从2017年起陆续创建了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7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1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9个。2020年以池河镇五爱村,后柳镇中坝村、中池镇堰坪村3个试点村为引领,开展农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打造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生活便捷宜居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构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村庄治理格局,并将经验做法向全县推广,为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振兴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积极探索推行“五三二一”机制 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咸阳市长武县相公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验做法
近年来,长武县相公镇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提升惠民形象、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乡村振兴的民生工程,积极探索推行“五三二一”机制  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农村改厕、“净美三秦”村庄清洁行动等重点工作,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让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闪光点,全面开启了乡村振兴的“美颜”模式。
一、推行“全域五化”,村容村貌“美起来”
聚焦道路沿线、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实施“全域五化”(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工程,推动“拆、清、整、绿、建”五措并举,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道路硬化:实施了镇区街道改造提升工程,新修道路100多公里,17个村村组道路全部硬化。村庄绿化:17个村村组道路沿线植树造绿6万余棵,营造生态林200亩。街道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300余盏,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夜间出行照明环境。环境美化:拆除危旧房屋、果树看护房等800多间,新建改建便民广场10个,新建扩建村级活动场所9个。庭院净化:建成了镇级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站,17个村配备垃圾中转箱141个,全面取缔了垃圾临时堆放点,有序清理“三堆四乱”,实现了村庄周边无垃圾积存、街头巷尾干净通畅、房前屋后整齐清洁。
二、推行“三个机制”,人居环境“管起来”
坚持建管并重,推行“三个机制”(即建立“四包”责任、公益岗位“亮身份”和保洁员“五步工作法”机制),从组织保障、工作标准、考核考评三个方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长治长效。“四包”责任机制:镇级明确一名科级领导和三名专职干部成立工作专班,实行“保洁员包路段、村干部包区域、环卫组包巡查督办、村支部包整改”的“四包”责任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参与、齐心协力工作机制。公益岗位“亮身份”:开展了公益岗位人员“公示亮身份、服务作承诺、岗位创一流”评选活动,教育和引导公益岗位提升责任感,立足岗位,踏实工作,提升群众满意度。保洁员“五步工作法”:明确“一扫,普扫全路段,不留死角;二掏,清掏绿化带,不留杂物;三擦,擦洗果皮箱,不留污渍;四清,清理野广告,不留痕迹;五动,动态保清洁,不留垃圾”,破解路面日常保洁难题。
三、推行“二个改造”,农村生活“美起来”
认真贯彻中省市县关于农村“厕所革命”和冬季清洁能源改造(即二个改造)决策部署,分别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实行专班推进、挂图作战。“卫生厕所改造”:实行科级领导包村负责,镇村干部包组落实,扛牢压实责任。累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6次、业务培训会2次,印发宣传册3000余份,提高群众对厕所革命的认识。完成卫生改厕改造700多座,彻底改变了以前旱厕脏、乱、差、臭的情况,极大提高了农村生活品质。清洁能源改造:通过示范带动、整村推动、由易到难,组织群众代表到学习亭口镇宇家山、二厂村观摩煤改电效果、使用规范,实施马槽沟、高家楼整村推进,累计完成清洁能源改造4046户,确保建一个、用一个、农民满意一个,让相公群众生活更便捷、更舒畅。
、推行“每月一评”,文明新风“树起来”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镇党委考核村“两委”工作“必答题”,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党员的先锋作用、村规的约束作用、乡贤的引导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营造共治、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氛围。“每月一评”:每月开展一次环境卫生考评,将考评结果与村干部绩效工资挂钩,在全镇形成你追我赶、争先进位、共同提升的良好氛围。适时召开乡风文明表彰大会,评选表彰一批文明卫生家庭和最美庭院,大会授牌、家庭挂牌,提高文明卫生家庭和最美庭院的荣誉感、影响力。同时,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纳入村规民约,组织“四支队伍”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动员宣传、集中宣讲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盛得下乡愁、拢得住人心,把相公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