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本站支持IPv6

【石泉县】着力构建具有县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治理模式

发布时间:2019/8/23 10:06:16 文章点击数为:1164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科学规划  精细管理 着力构建具有县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治理模式
——石泉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做法
石泉县位于陕西安康西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下辖11个镇。现有总人口18.2万,其中农村人口15.13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构建城乡垃圾收转运一体化体系,探索“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县域人居环境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垃圾治理责任。
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县政府根据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的统一部署,始终坚持把城乡环卫暨垃圾治理工作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首要任务和生态环保的底线工作来抓。在具体实践中,由县住建局牵头抓总,各镇、各相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形成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的长效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了“政府统筹、住建主责、镇村主体、群众参与”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责任体系,有效保证了城乡环卫暨垃圾处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注重机制创新,破解垃圾治理困局。
按照垃圾收集转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原则,结合区域垃圾场规划布局,建立了垃圾“户投放入桶、村收集入箱、镇转运入场、场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促使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建立农户垃圾分类投放机制。结合农户院落分布特点,累计配发户用垃圾收集桶22142个,垃圾箱854个。按照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4类标准,由农户自行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二是建立村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聘用140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镇村保洁员,并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要求保洁员每天收集垃圾入箱,做到了镇村垃圾日产日清,实现了镇村保洁网络体系全覆盖。三是落实镇级垃圾转运方式。累计配发压缩车5辆,垃圾对接车7辆,勾臂车28辆,各镇配备一名专门压缩车司机,定时定点将各收集点和中转站的垃圾通过压缩车转运至垃圾场。四是实现垃圾末端暨片区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对全县11个集镇、161个村(社区)的地理分布和垃圾收集处理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充分考虑垃圾处理场建设的投入和管理运行成本,结合镇域分布、镇村人口规模和道路交通条件等情况,本着节约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由县住建局统筹,分片区规划了南部片区(覆盖后柳、喜河、熨斗三镇)、中心片区(覆盖城关、曾溪、云雾山三镇)、东北片区(覆盖中池、迎丰、池河三镇)、西北片区(覆盖两河、饶峰两镇)四个区域性垃圾处理场。现已建成覆盖7个镇109个村(社区)惠及13万余人的2个无害化区域垃圾处理场,其余覆盖4个镇45个村(社区)的2个无害化区域垃圾处理场正在建设中,预计到今年底全面建成,实现我县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全覆盖。
三、突出多重保障,助力垃圾治理规范运行。
县政府成立了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场(简称两场)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专门的办公室(两场办),明确专人负责督导“两场”正常运行及后期管护工作,有效提升了“两场”组织化管理水平。一是强化资金保障。通过本级财政投入、申请上级专项、捆绑项目资金、生态转移支付、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等投融资方式,筹措资金1.6亿元,有效解决了垃圾处理场建设资金问题。同时,建立垃圾处理场运营资金筹措机制,制定出台《石泉县区域生活垃圾处理场运行管理方案》,对各区域垃圾处理场年运行管理费用近800万元全额纳入财政预算,通过“农户出一点、村集体贴一点、镇财政补一点”的综合措施,各镇建立了稳定的垃圾收转运费用筹措机制。二是强化人力保障。采取人事调配、政府购买服务、招聘公益性岗位三种方式,配备管理和工作人员。截止目前,县城中心垃圾处理场配备21人,参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运行管理;南部区域垃圾处理场从每个区域涉及的镇各调配3名正式行政管理人员,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面向社会各招聘8名从事机电维修、机械操作等技术作业人员,在管理、技术和日常作业等方面予以保障。三是强化考核管理。建立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管理制度,完善垃圾处理监管和考核管理办法,将“两场”建设及运行管理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促进“两场”加快建设、规范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