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本站支持IPv6

黄如福:中国建筑业需借鉴国际经验加快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4/6/10 7:31:44 文章点击数为:535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日前,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内资深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信息化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如福提出:借鉴国际经验,加快转型升级,走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
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给建筑业快速发展带来宝贵的发展机遇,近些年来,国家基本建设形势较好,建筑施工任务充足。“业务规模扩张已经不是中国建筑企业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黄如福说,“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盈利能力,这才是最为紧迫的问题。”
  黄如福认为,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发展的瓶颈是:忽视“按制度走流程”的重要性,许多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制定的制度,往往采取变通的方法执行,而不是按照制度本身的流程严格执行,造成制度和按流程执行的严重脱节。企业管理标准化程度低,执行力差。“中国施工企业要升级,”黄如福说,“首先要升级我们的思想,升级我们的管理,不仅要在策略上、战略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他认为,标准化管理是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升级企业管理是必由之路。
走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根据国际先进经验以及赴英国考察学习成果,黄如福提出,走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从现在起要做好三件事:首先要确定顶层设计的组织和责任,强化规划建设,不要哪里有积极性就在哪里建,哪里积极性大就在哪里多建;其次要加快绿色建筑、材料标准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或者引进;最后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例如,政府工程、住宅工程、医院、学校、多层建筑等必须达到什么标准,或按照什么标准建设。例如,多层房屋建筑工程,必须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实现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
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从建设行业的未来发展看,信息技术将成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黄如福提出,为了将信息化深度融入新型建筑工业化,应着重抓好六项信息技术应用:
  一是整合资源。建立“建设在线”平台,例如,上海建业科技信息公司的“建业在线”和英国的建筑信息在线平台。这种平台可网罗全国、甚至全球“建筑工业园”或“预制件厂”、材料厂商、机械设备商,生产或可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构配件、材料和机械设备信息和技术标准规范等,以便满足设计方咨询和使用符合新型建筑要求的材料、设备和技术,便于建造方询价和采购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设备和施工技术等。
  二是科学规划。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信息量大,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错综复杂,要想站在全省或全国,甚至全球的高度,以更高的视野去做规划设计,可借助类似于英国PLACELOGIC那样的软件系统。
  三是优化设计。设计分为预制件设计和建筑工程项目设计。设计应用以BIM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核心价值是:具有三维数字化、可视化的效果,可大幅度地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四是施工管理。在施工阶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和远程视频监控管理已被众多施工企业所使用,使用的目的重在解决沟通信息、协调资源,保证合同工期和工程质量,控制成本。目前,以BIM技术为代表的、施工阶段管理信息化研究应用的重点是,建立工程项目信息模型,继而实现深化设计、数字化自动化生产、预制件生产管理、现场施工管理和远程监控管理等。
  五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业务信息化的重要价值在于,不同地域可以享有相同品质的建筑材料(预制件)和技术等;优化配送方案、线路和时间,平衡供需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保障工期;创造“加工附加”价值(采购成品或半成品比自我加工的费用低),降低工程成本。
  六是运营管理。任何一个绿色建筑的认证,不可能在认证阶段就覆盖整个建筑生命期,它是有阶段性的。建筑物运营阶段需要监控的重点是:建筑物是否符合设计性能要求;建筑物、建筑材料以及设备的能耗情况;建筑预制件、材料和设备等,从原材料的采集、生产,到运输到目的地所产生的“隐性能”的能耗情况等。“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建筑过程的工业化、自动化,生产管理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使建筑更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更符合人类生成、生活的需要。”黄如福强调,“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意义深远,范围广泛,作用巨大。”(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