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本站支持IPv6

徐璋勇:中西部城镇化要注重产业选择与优化字号

发布时间:2014/5/26 7:28:51 文章点击数为:539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离不开产业支撑,而由于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不少困难,不过也有一定机遇。未来该如何下好产业集聚这盘棋,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璋勇做了分析解读。
  多管齐下加速城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发布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3)》,对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进行了评估研究,指出“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但加速趋势初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引导中西部1亿人就近城镇化”。您认为应如何“加速”?
  徐璋勇:我认为,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乡镇以工业为核心的非农产业发展。乡村的工业化是促进城镇化的主要经济支撑。乡村工业化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乡镇工业来实现。乡村工业化的根本目的是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转型。
  第二,加快中心城镇建设。这是城镇化的主要路径,是乡村人口向县域范围内的中心镇集中和农业人口就地转移为非农人口的过程,也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加快村庄集聚整合。村庄集聚是指将传统的、为适应小农经济发展而形成的零散村庄,按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要求进行适度整合集中,形成与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居民点。
  第四,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及高质量农产品(000061,股吧)供给的数量增加是推进城镇化的前提。改造传统农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产品的产出率,使更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实现向城镇转移。为此,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设施、道路桥梁、邮电通信、仓储运输等项目;二要加强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和教育;三要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
  第五,加快制度创新。制度始终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创新也就成为了加速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具体包括: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并逐步发展家庭农场,提高农业产出率;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针对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标准和形式,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保障自身规律的社会保障体系。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西部地区煤炭开采和选洗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采矿业等的增速高于所有产业增速的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在能源等产业上也具有资源优势。您认为,在就近城镇化过程中,中西部该如何优化产业结构?
  徐璋勇: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要失败的。西部地区在煤炭开采和选洗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采矿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方面确实具有优势,但未来城镇化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这就存在一个城镇化的产业选择与优化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西部未来承接产业转移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对此,您有何政策建议?
  徐璋勇:中西部未来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在于,一是国家政策对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力支持;二是东部面临极高的劳动力成本及出口压力,迫使东部地区必须加快产业转型;三是中西部地区经过近10年来的发展,具有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要素市场的培育,以及各种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设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就近城镇化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项目资金引进、城市群建设及产业集聚等,而西部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您认为在就近城镇化发展中应如何处理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徐璋勇:在处理就近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时,必须对城镇发展与建设进行科学论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人口规模及发展边界的科学论证。既要考虑发展的必要性,也要考虑发展的可行性。缺乏一定人口规模的城镇是不经济的。要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二是城镇主导产业及发展特色的科学论证。选择好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形成城镇特色。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条件的科学论证。四是城镇发展对环境资源影响的科学评价与论证,这与产业选择紧密相关。(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责任编辑/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