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本站支持IPv6

铜川建成375万㎡保障房 18万困难群众喜迁新居

发布时间:2013/9/22 7:38:48 文章点击数为:1614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本网讯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铜川的民生一号工程。近年来,铜川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着力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为核心,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积极建设公租房和限价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廉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375万平方米,已有5.4万户、18万困难群众喜迁新居,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2011年铜川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一等奖,2012年被评为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三等奖,今年上半年在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考核中名列第三。铜川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已走在了全省前列。
  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铜川在转型探索中大胆创新,独辟蹊径,把保障房建设与城镇化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保障房建设与城市经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铜川模式”,实现了两者的“双赢”。
  与聚集城市人口相结合:推进城镇人口合理流动
  铜川市的城市布局呈“哑铃式”特点,即北市区和南市区,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市区。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北市区市政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铜川新区常住人口相对较少。
  在推进保障房建设过程中,铜川市结合北市区滑塌区、沉陷区整体搬迁工程需要,超前规划,在南市区建设了朝阳、阳光、铁诺、华阳、裕园等一大批保障性住宅小区,大批保障房小区的建成入住、将北市区人口有计划向新区转移,降低北市区人口和建筑密度,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减轻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压力,使城市人口分布和城市资源、空间布局趋于一致。未来两至三年内,随着一大批保障房建设项目的竣工入住,届时,北市区和南市区城镇人口基本达到平衡。
  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善城市面貌
铜川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曾模范地执行“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居民住房建设严重滞后;栖身于棚户茅舍者比比皆是。尤其是随着采空区沉陷、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很多地方成了危房。据统计,在进行棚户区改造之前,铜川市有3.5万户,12万人居住在滑坡、沉陷的沟壑、坡塬、采空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危系其中,险情横生。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铜川市从2003年起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和滑塌区、沉陷区整体搬迁工程,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将棚户区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机结合。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铜川北市区主要的八大棚户区基本完成了改造任务,累计投入改造资金20多亿元,拆除危旧住房近百万平方米,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00多万平方米,近10万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其中,铜川北市区保障性住房大多在棚户区改造中配建,已建成欧景台、利群新城、兴业小区、荔枝苑小区、梅苑小区、振兴小区、兴华小区、金华小区、新华小区等一大批设施完善、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铜川南市区则按照“先建设、后搬迁”的原则,建设了丰园、锈园、裕园、锦园等保障房小区,建成后将居住在北市区棚户区危险地段居民整体搬迁。
  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提高群众居住水平
  针对保障房小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铜川市要求每一处保障性住房小区在规划时,都必须考虑配建相应的道路、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满足了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今年已经74岁的王静芝2010年从铜川北市区南公房搬进了裕园小区,谈到现在的生活,老人脸上写满了幸福:“搬进裕园之前,我们住在矿上给提供的工房内,说是房子,实际上是石窑洞。11平方米的房子内,一家三代人一住就是几十年,房子小是一个问题,关键是那里是煤炭采空区,地面从上世纪70年代后就开始塌陷,房子早就成了危房,一到冬天吃水就成了问题,只能到一里多远的地方担水,就是这样的条件下,两个儿子还都在那结了婚。现在好了,我与小儿子一家4口人,住进了70多平方米的二居室,不仅住房宽敞了,生活上也方便了,出门就有菜市场,小区内还有幼儿园、小学,再也不用为吃水担心了。”
  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拉大了城市骨架
  结合保障房建设,铜川市确立了“改造提升北市区、开发建设南市区”的总体城市建设思路,努力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城市骨架的拉大相结合,让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在改造提升北市区建设中,铜川市在印台区新规划了顺金工业园区,在王益区规划建设王家河工业园区,在南市区规划建设坡头工业园区,在耀州区规划建设了董家河工业园区。围绕这些工业园区,铜川市配套建设了一定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和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在拉大城市骨架的同时,方便困难群众就业、就医、就学。
  结合保障房建设,铜川大胆地将南市区的城市建设规划延伸到坡头工业园区及耀州城区,新区也由起初7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5.7平方公里。通过在黄堡镇区和董家河镇区(一廊)重点建设廉租房、公租房和限价房,集聚了人口,促进了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加快新区的城镇化进程,铜川将位于新区北部正在建设的锦绣园、铜煤1#、2#、梅乐园、祥和园及已建成入住的裕丰园等保障房小区统一整合为新区锦绣新城保障房项目,在两至三年内,将建成保障性住房350万平方米、4.5万套,聚集15万住房困难群众入驻新区,届时,一个人口20万的新城将在铜川南市区崛起。
  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促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
  铜川市共有20个镇、8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543个行政村,其中位于城市规划区内的行政村就有58个,涉及人口8万多人。在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中,铜川市通过引导和鼓励实施单位建设限价商品房和公租房,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每年对各区县下达具体改造任务,加强监督、年终考核,有力地推进了改造进程。
  在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中,积极包装项目,争取中省专项补助资金,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安置,为村民统一缴纳社保基金,解决好就业安置问题,将规划区村民转变为城市居民,让他们参与新区建设和发展,落户城市。
  目前,铜川南市区城市人口已由建设之初的不足3万人发展到近10万人。2012年,铜川市政府出台实施《铜川市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城中村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
  与规范物业管理相结合:创造文明和谐居住环境
  物业服务水平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避免低收入群众集中居住后产生新的社会问题,铜川对保障房住宅小区全部实行规范化、社会化物业管理。要求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提前介入,为住户提供质价相符的专业化服务。同时加大投入,除完善小区道路、绿化、供暖等基础设施外,还配备健身器材、巡逻车、洒水车、监控摄像等,并积极引导居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为低收入困难群众提供安全文明的居住环境。
  73岁的周金海是铜川李家塔煤矿的退休工人,2007年10月搬进了裕园小区。2008年国庆节,在搬进新居一年后,周金海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入住新居忆当年》的诗歌:矿区奋战四十年,煤炭挖空地塌陷。山体滑坡管道坏,生活用水成困难。楼体裂缝伸进手,最怕赶到阴雨天。楼顶漏雨水如注,接水桶盆都摆满。居住环境已破坏,党政齐手抓安全。建有扶贫廉价房,速救大家急和难。协助危房速搬迁,入住如今新家园,心潮澎湃难平静,当年矿工笑开颜。
  据统计,铜川市目前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32平方米,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仅2003年实施棚户区改造以来,已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75万平方米,已有5.4万户、18万困难群众喜迁新居。全市目前在建的保障性住房总数已达到6.36万套,已提前完成了整个“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开工任务,这些住房建成后也可满足全市6.02万户中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届时全市保障性住房保障面将达到42.4%,大大高于全省23%的保障要求。随着大批保障房建成入住,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群体将实现安居梦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然是一个居民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经济发展更加快速的新铜川。(何蓉 通讯员 段海洲 韩玉柱)
 
                                               责任编辑/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