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本站支持IPv6

安康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在四坚持两注重两避免中前行

发布时间:2013/8/13 7:40:22 文章点击数为:830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本网讯 安康市城乡建设规划局以贯彻落实全省小城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规划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名镇建设。
  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古为镜见兴衰
  工作开展要全程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着力发现问题、解决突出问题。省上相继召开了全省小城镇工作会议和文化旅游名镇规划建设工作会,安康市规划局立足工作实际,对全市重点示范镇和文化名镇(街区)工作开展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安康市立足优势,科学决策;突出特色,统筹开发;打造品牌,优化环境,创建省市文化旅游名镇(街区)。目前,全市有省级重点建设示范镇1个(恒口镇),省级文化旅游名镇(街区)4个(石泉城关镇、汉阴双河口镇、旬阳蜀河镇、白河城关镇),省级特色旅游镇4个(皇冠镇、后柳镇、熨斗镇、花里镇);省级文化旅游古镇4个。市级重点镇30个,其中,汉滨区4个,石泉县3个,宁陕县2个,汉阴县3个,平利县3个,旬阳县4个,岚皋县3个,紫阳县3个,白河县3个,镇坪县2个。2012年各重点镇累计完成投资140626.33万元,完成市政设施74381.92万元。基础设施的完善、生存环境的转好、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带来了致富的希望,吸引更多农村居民定居城镇。截止7月底,全市农民进城入镇4.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6元,分别增长10.9%和12.8%。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安康市山多地少,城镇用地条件差,用地指标紧,实行占补平衡难度大,直接影响文化旅游名镇(街区)项目建设的推进;全市整体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更是资金不足;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创建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比较薄弱,旅游文化名镇(街区)在全市建制镇总数所占的比率比较低;规划人才缺乏,面临城镇化建设任务日益繁重,受经济发展、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缺乏专人对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工作指导和支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化旅游古镇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他不仅保护了文化传统,弘扬了地方的文化特色,而且发展了地方经济,致富了地方百姓,改善了地方环境,提升了宜居水平。
  据悉,全省从2013年起全面启动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工作,并决定从2013年至2015年,省上分批次给予每镇(街区)200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省级财政给予每镇每年500万元资金专项支持。同时,每年评出10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先进镇,另外再奖100万元。
  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安康市规划局将以贯彻落实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和全省文化旅游名镇规划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按照“规划引领、保护修复、完善功能、开发利用、产业支撑、打造特色”总体指导思想,“四坚持两注重两避免”,即坚持规划引领、坚持保护利用、坚持发展旅游产业、坚持特色建设,注重历史风貌保护、注重保护和传承地方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生搬硬套、避免盲目模仿,结合现代创意文化发展形成旅游文化产业,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城镇经济发展。下一步安康市将整合系统全部人力、物力资源,重点对已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名镇进行提质扩容,编制保护规划,明确历史街区的复兴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城镇的作用,明确建筑体量、形式、色彩的具体的要求;对未列入但条件已经成熟的文化旅游镇(街区)在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创新思路,提出具体的建设项目和实施措施。并于9月20日前完成修改和项目申报。同时做好规划指导和服务,于10月10前完成规划报批和申报。(何蓉 通讯员 袁晓强)
 
 
                                      责任编辑/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