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本站支持IPv6

立足百姓幸福谋发展 西安未央区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发布时间:2013/7/9 7:34:53 文章点击数为:514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如果城市化注定是一场人心和发展的选择,那么在西安未央区,古人“长乐未央”的祈福和共产党人“群众路线”的宗旨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了完美的呼应。

  137个自然村,15万人动迁,西安市行政中心战略北迁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让未央区开始了一场中国土地上数一数二的城市化推进。逾120亿元投资,人均安置面积117平方米,老房子没有了,住的却更舒服了。

  从20064800.49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到户均财产256万元,土地没有了,收入却提高了。15万农民转变成居民,他们同时得到了价值60亿元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一系列服务。

  “不依靠群众,我们无法实现城市化的成功,不为了群众,我们的城市化也没有实际意义。未央区五年推进城市化,就是对群众路线的最深刻实践。”未央区委书记杨广亭对城市化和群众路线的关系有着最深刻的理解。

  五年,百村,零震荡的城市化进程

  20052月的西安市人代会上,时任西安市市长的孙清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西安将启动‘皇城复兴计划’……这将是考验政府能力的系统工程。”

  两年后,“皇城复兴计划”正式通过国务院审批。此后,西安新行政中心、全国最大的高速铁路枢纽站——西安北站、全国最大的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和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改造工程陆续在未央区开工建设。

  对于在2006年还拥有近一半农业人口的未央区,城市化成为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一场政府立足百姓幸福和地区发展能力的考验。

  “百村城改计划”就这样应时而生。利用四到五年时间完成100个左右村庄的综合改造。  

  怎么改?未央面临两种现实选择:一是继续走城乡分治的老路子。二是探索农村城市化的新路子。通过政策、资金支持和组织引导,变农民为城市居民、农村为城市社区、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股份制经济组织,让农民成为城市化的参与者、受益者和先行者。

  未央坚定选择了后者

  “我们村改造的时候,村民都是要举手同意才行的,哪个开发商给我们村盖安置房也是我们自己选的。”家住百花社区的王兴旺回忆当年他们村改造时这样说。“政府为我们想,标准制定得清清楚楚,一碗水端得平。我们都没啥意见。”

  城市化过程中的拆迁充满了纠结,然而未央区的拆迁却并不显得困难,这里既有1个街道1个月完成5个村庄拆迁无一例上访和“钉子户”的记录,也有7天完成1个村庄从评估到拆除全过程的经历。

  事实上,在未央区改造过程中,每个开发企业需要向政府缴纳安置保证金,政府和村民也同时对安置楼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和质量控制。“安得好”是未央区对百姓的承诺。

  100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约2380万平方米的拆迁面积,动迁群众15万余人,实现83个村农转居、61个村撤村建社区;安置楼开工476万平方米,竣工356万平方米,31个村3万余人顺利回迁,人均安置住房面积117平方米,人均安置房屋价值68.5万元,户均256万元。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建设思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核心,更是我们建设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需要的根基,为了人民,这样的大都市才会有无限生机。”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在未央调研时这样说。

  当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选择了未央,“长乐未央”的精神底蕴成就了未央发展的情怀,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是未央区建设的思路。

  城市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的到来让未央在产业发展上成为商贸业发展的新中心;以交通便捷为支撑,在发展资源上成为信息集散的新中心;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为基础,在对外形象上成为宜居宜业的新中心。预计到2016年,未央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达到50亿元;商业用房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以上,初步建立起现代都市产业体系。

  展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形象是未央的思路。75.02平方公里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完全摒弃了以往的模式,以保护文物为根本出发点,按照联合国对于文物保护的要求,以最高标准对待汉长安城遗址。而在这个古城中的54个村子,将近20万人口则移居西安北站核心商圈。这样的改变,让人们赢得更好的生存空间,而这座城市则拥有了装载着记忆的“美丽汉城”。

让人诗意的栖居,是未央区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选择的最美好状态。而群众路线的原则无疑为这样美好生活的实现创造了基础。未央区实现了一场来自于农村,由表及里,由物质到精神,由生活环境到生存状态变革的伟大实践。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宋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