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本站支持IPv6

回归建筑设计的本原——访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刘力

发布时间:2019/10/8 7:33:31 文章点击数为:619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首都北京的长安街,被称为“神州第一街”,沿途分布着各个历史时期闻名于世的建筑,可以说是一座活的“建筑博物馆”。在这些著名的建筑中,有一位建筑师的五个作品名列其中:北京华南大厦、北京图书大厦、北京恒基中心、西单文化广场和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这位建筑师就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刘力。这些建筑见证着北京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辉煌,也为刘力大师的建筑人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建筑师不是雕塑家”——建筑形态是功能和理性逻辑的自然流露
“任何行业,如果忘掉本原,就会缺失主体或改变性质。那么,建筑设计的本原是什么?就是‘盖房子’,就是‘得体地解决生产、生活空间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功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力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建筑设计的观点。
刘力说,建筑艺术是实用的艺术,既然要实用就有制约。比如我们做会议室的设计,高度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而一般住宅的层高就不能太高,那样显得空旷而且浪费空间,这是功能的制约。还有技术的制约。正因为建筑艺术受制于功能、技术、经济以及建筑师的认知等种种制约,从而造就了建筑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正如京剧舞台上用马鞭代替真马,造就了京剧艺术身段和舞姿的魅力一样。建筑师的功底是在制约中升华,而不是绘画的大笔一挥。一个好的建筑师应该有良好的修养,那就是在种种制约下设计出精彩作品。“建筑师不是雕塑家,视觉效果对于建筑来说虽然重要,可不是最重要的。建筑师营造的是一种环境,人能够进入,并且参与其中。这个环境造好了,建筑才算成功。”
拙匠——精益求精,做有哲理的建筑
刘力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在50多年建筑设计实践中,他参与了数百项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主持建成百余项,涵盖宾馆、住宅、剧场、教学楼、实验楼、大型商场、体育馆、办公楼、博物馆、美术馆、俱乐部及建筑综合体等领域。他的代表作品有北京炎黄艺术馆、中央戏剧学院排演场、北京图书大厦、北京昆仑饭店、北京恒基中心、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突尼斯青年之家、南京新街口百货大楼等,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及中国建筑学会等颁发的多种设计奖项。
刘力的微信名是“拙匠”,来源于梁思成的一本“大师小书”——《拙匠随笔》。刘力是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又获得过梁思成奖,所以给自己起了这个名字。刘力说,像梁思成先生这样一位伟大的建筑家就不能说他是匠人,他只是非常谦虚。社会分工不同,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创新人才,也需要卓越的工匠。刘力认为,建筑师和工匠共同之处是对工作的精益求精。
在大量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刘力总结出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原则,并贯彻始终,那就是:现代不追风、传统不堆砌、绿色不忽悠。
“‘现代不追风’就是你要了解国情、周围环境、使用功能等,适度超前,不要到处追风。从中国的国情来说,应该是适度的超前、与时俱进,一旦追风,投入的成本就会增大。”刘力说,他本人还是很喜欢现代的建筑风格。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所有房子都是直上直下的,他设计的北京动物园熊猫馆是圆形的,造价并不高。当时设计之初的考虑是因为熊猫馆是熊猫用的房子,不是人用的房子。所以要体现出熊猫的浑圆,并且让参观的路线最短。所以说建筑艺术讲出道理来,形式就能成立,如果是纯形式一般不会太成功。
“传统不堆砌”,是指不一味堆砌传统符号,而是注重建筑的意境。很多中国建筑师对传统的理解并不是很深,业主要求传统和地域特色时,只能拼命堆砌很多符号,但是缺乏对这些东西的理解。建筑完成后发现这些房子的符号确实很多,但是整体风格就不尽如人意了,显得不伦不类,而且品格低下。比如,某地有一处建筑,塑造了三个巨大的“福寿禄”真人形象,这就太庸俗了,失去了建筑抽象语言的意味。
刘力在设计炎黄艺术馆时,也采用了传统建筑“大屋顶”的元素。当时北京建筑界提倡“古都风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刘力觉得,保留传统元素固然是个趋势,但不像移植一些传统符号那么简单。“其实它不是大屋顶,是墙。”刘力解释说,展示美术作品的炎黄艺术馆,希望内部光线是“洗墙”的。所谓“洗墙”,是指光线沿着墙面倾泻下来,而不是从另外的角度照射到墙上。要在一个多层建筑空间内实现“洗墙”效果,最合理利用自然光的方式,就是上层楼板应该向内收缩,形成倾斜的缝隙,便于光线由上至下的通透。这就自然形成了下大上小的倾斜外墙,“大屋顶”便由此而来。“建筑的形式一定要是从功能延伸出来的,建筑形式是合理空间的自然流露。”刘力说,光做表面文章,就会失之肤浅。
“绿色不忽悠”,则指不是在建筑方案的设计中“忽悠”各种绿色节能环保的指标,而是要尊重环境,强调建筑物在总体环境中的把握,从建筑功能出发,采用符合建筑物实际的节能绿色技术,创造建筑物的优质整体环境。
文化自信——诗意地解决设计问题
建筑艺术虽然是第二位的,但是作为建筑师要把艺术最大限度融入到建筑之中。刘力说,做设计的时候都有建筑艺术的问题,不要把建筑艺术局限为好看就行了,要重视人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艺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就在于建筑师的灵性、感觉,有没有空间概念。
刘力特别推崇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建筑意”,即建筑的意境,创造情调。建筑大师熊明的“现代生活,传统情调”,刘力更是奉为圭臬。在创作中,他注意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反对模仿和复制,注意创造有文化深度且富有哲理的“中而新”建筑。
刘力在设计恒基中心时,最大的特色是建筑顶部的设计,他将顶部做成了亭式结构。当时香港开发商要西洋古典,北京方面要“大屋顶”,他只好折中。他考察了周围很多建筑的屋顶,从北京火车站到中粮广场周围,还有海关大楼,全都是大屋顶,如果这个项目还如此会显得我们的建筑理念太贫乏了。所以,他主张做一个很中性的设计,具有中国特色又兼具西洋风范。之后,他又提出来加四面钟的设计,亭顶不做弧度,简洁而美观,得到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的肯定。这个项目后来被评为20世纪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建筑设计是创造性的劳动,刘力强调,创新意识必须坚定,反对因循守旧,要努力创作有内涵、有哲理的建筑。因此,从每个建筑作品的设计开始,他都要提出研究的新课题和设计的新突破。在昆仑饭店的公共空间设计中,他提出了采用室内街串联各公共使用空间的构思,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前大部分饭店采用的“轴线构图”原则,使五星级酒店公共空间更富人情味,突出以人为本。在突尼斯青年之家工程中,他研究的是中国书法艺术在建筑布局中的运用。在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的设计中,他研究“运用拓扑原理创造园林建筑个性”。北京图书大厦采用中国牌楼的意向,整体建筑体现了“中而新”的思想。
刘力强调,中国的建筑师要有文化自信,并把这种自信变成自觉,主动地应用到建筑设计实践中去。中国建筑要面向未来,应从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汲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本原,既重“形”,更传“神”,融贯中西,努力建造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例如,中国传统建筑有一个很大的特色:穿堂而过,比如故宫,这是中国建筑组织空间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所以,这样一种理念和现代建筑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出路。
刘力在《给青年建筑师的信》中说:“希望青年建筑师能够不断探索、追求,诗意地解决设计问题,造就更多的有创意、充满建筑意的作品,如此,功力必不唐捐。”(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