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本站支持IPv6

姜伟新:“新十八谈”引领篇对探索可持续的城镇化路径很 有意义

发布时间:2011/12/6 19:50:55 文章点击数为:664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中国建设报11月17日刊发的“新十八谈”引领篇《新型城镇化 引领新辉煌》不仅在河南省社会各界引发热议,而且还引起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的关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日前作出批示,称赞其对“探索可持续的城镇化路径很有意义”。

  姜伟新在批示中指出,河南是大省,人口多、粮食产量高、文化底蕴深厚。在这样一个对我国发展举足轻重的大省,如何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努力使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文章在这些方面作了研究和探索。这对河南破解资源约束难题、促进城乡统筹、实现转型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和探索可持续的城镇化路径很有意义。希望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并努力在实践中予以落实。

附:《中国建设报》文章 新型城镇化 引领新辉煌

  编者按:11月14日,《河南日报》刊发了“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之建设篇《新型城镇化,引领新辉煌》,该文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撰写,文风平实、立意深远、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文章围绕河南实际,努力探索在人口众多、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原特色、符合河南省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尤其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解决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河南该怎样发挥自身竞争优势,更好地实现整体实力提升的方向性问题,是河南整体发展的一个非常智慧的重大战略选择。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现本报全文转发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一)城市,人类文明荟萃的海洋;农村,充满泥土芬芳的故乡。

  拓土而耕,筑城而居。古往今来,城与乡的碰撞、沟通、激荡、博弈,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历史画卷,交织成一部浓缩的人类发展史。

  (二)城镇化是人类文明演进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进程,是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火车头,是引领财富集聚和社会进步的领头羊。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脚下这片名都相望、城垣相叠的大地,不禁深深地感喟,100多年前马克思曾预言的“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正在被中原城乡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巨变所印证。

  (三)消除城乡二元,缩小城乡差距,让深受乡村恩泽的城市反哺农村,让世代躬耕陇亩的万千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不仅是重大的经济命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在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的道路上,我们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歇。

  从“八五”到“十一五”,从“十八罗汉闹中原”到“三头并举”,中心城市带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到城乡一体、产城融合……一次次重大抉择,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红线”——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正是这条“红线”,让河南的城镇化发展始终步履沉稳而矫健。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全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接近4000万,城镇化驶入快车道。

  城乡建设质量逐步提升。中心城市“柱石”更坚实,中小城市“基石”更牢固,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渐次推进。

  城乡一体快速发展。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正在走向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四)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的发展关乎中国现代化的全局。

  “谋河南的事,解中国的题”——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引领。

  (五)“三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依存,互促共进。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在强工兴产支撑下的引领,是在稳粮固农基础上的引领,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引领。只有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三化”才能科学发展、协调推进。

  转变发展方式,新型城镇化引领是着力点。我省三次产业比例不合理,三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远低于国际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要实现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人口、产业、土地、资金等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优化配置,关键要靠新型城镇化来引领。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增长点。未来发展最大的内需动力在城镇化,最雄厚的投资潜力也在城镇化。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到“十二五”末,我省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可带动1万亿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数以千亿计的消费支出。

  统筹城乡、破解“三农”问题,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切入点。我省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的最现实问题。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破解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难题,拓宽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空间;才能减少农村人口,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据测算,我省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转移农村人口100万人、节约建设用地22万亩以上就是很好的明证。

  (六)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担当起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重任。

  “三化”为途,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基于河南省情的必然选择,是我们结合实际主动探索发展新路的重大创举。城镇化水平低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的聚焦点,既有工业化动力不够强劲的制约,更有城镇化自身引领不足的软肋,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能从城镇化水平不高的现实中找到答案。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抓住了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牛鼻子”。

  “三化”为途,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基于先进理念的科学决策,是我们更加自觉推进城乡发展的生动实践。美国著名学者雷利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认为,中心城市依靠更加完善的综合服务功能,能吸引产业和人口集聚。产业兴城市兴,城市强产业旺。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产城融合、产城互动,为城镇化注入动力活力。

  “三化”为途,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基于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是我们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从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看,在工业化初期,项目建设带动城市发展;在中后期,城市以完善的功能和服务吸引项目落地。目前,我省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转型发展、加快崛起振兴的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有了资本,成为必然,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实现富民强省。

  2011年金秋,中原大地喜获加速崛起的“国家动力”,《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把“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作为核心任务,我们要咬定“引领”不放松,敢闯敢试不懈怠。

  (七)成绩有目共睹,但前行远非坦途。走好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绕不过的是道道鸿沟,横亘在前的是条条桎梏。

  引领之忧,“忧”在总体水平低。39.5%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中心城市辐射不强,中小城市支撑不够,小城镇带动不力。

  引领之困,“困”在资源环境约束紧。16.7万平方公里土地,近亿人口繁衍生息。人口众多、空间狭小、资源紧缺,城镇化发展面临压力越来越大。

  引领之痛,“痛”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60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农民人均占有生产要素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低,部分地方“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引领之难,“难”在民生改善欠账多。看城市,“车多了,交通拥堵;人多了,垃圾围城”。看乡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八)忧、困、痛、难,固然存在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等现实性问题,但更多地来自观念陈旧、创新不够,最大的根源在于领导方式的粗放、体制机制的羁绊、小农意识的束缚、管理方式的落后。

  视野不宽,不明思路。有的只见“重点论”,不见“两点论”,就农村说农村,就城市论城市。推进城镇化,表象看得多,趋势看得少;工业看得多,农业看得少;城市看得多,农村看得少。

  认识偏颇,不分轻重。有的只看“眼底事”,不看“大方向”,就一事论一事,就一地说一地。推进城镇化,重琐事,轻大局;重建设,轻管理;重“化”农村的土地,不重“化”农民为市民。

  缩手缩脚,不善运作。有的只会守成规,不会谋发展,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落实会议。推动城镇化,有多少钱,办多大事,不会用市场手段四两拨千斤;照套标准,按部就班,不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凡此种种,阻碍发展;振衰起弊,方能大步前行。

  (九)省长郭庚茂指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我省来说,做好新型城镇化这篇大文章,就能够举纲带目、带动全局。

  循规律,善谋划;转方式,促跨越。“引领”的水平,取决于领导的水平。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关键在于领导方式的转变。

  (十)转,着力全局发展,以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化解引领之忧。

  思路清,大局定,全省18个省辖市全部纳入中原城市群统筹规划布局,完善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等联动发展机制,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五级城镇体系,支撑中原经济区磅礴前行。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复合式发展。建设郑汴新区,做大做强郑汴都市区,增强全省核心增长极的区域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吸纳带动周边基础较好的县城、县级市和特定功能区一体发展,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发挥辐射带动主导作用。

  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基础设施水平、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人文素质,提升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小城镇集聚式发展。发挥小城镇统筹城乡的重要节点作用,着力推动土地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基础好的发展成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

  新型农村社区积极稳妥发展。科学规划,就业为本,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整合村庄、土地、人口、产业等资源要素,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改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

  (十一)转,务于先行先试,以改革创新突破引领之困。

  敢拼会赢,动力强劲。新型城镇化引领,就要创新机制体制,破解现实难题。

  突破瓶颈潜力大。融资难、用地难,创新就不难。资金有限而渠道无限,着眼缓解城乡建设资金困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空间有限而发展无限,以内涵式发展为城镇化开辟新的发展空间,释放土地蕴含的巨大能量。

  增强动力全盘活。有城无市,无济于事,产城融合助发展。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转移;完善城市生产性、生活性、创新性服务功能,提升城市魅力和综合竞争力。

  (十二)转,基于务实重干,以强基固本消弭引领之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新型城镇化引领,关键在做,关键在实,关键在效。

  稳固支撑乾坤转。基础弱、承载弱,强筋壮骨是根本。强化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网、电网、信息网、水网和生态系统等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城镇交通、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破除二元天地宽。增速度、提水平,转移农民是要义。壮大产业规模,创造就业岗位,创新政策措施,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在农民身份转变的同时,带动观念的转换、习惯的转变、素质的提升。

  (十三)转,重在持续为民,以改善民生破解引领之难。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型城镇化引领就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每一位住房城乡建设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加快住房建设。实现“住有所居”是社会和谐之本、稳定之基。建好保障性住房,解决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市新就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问题,是最大的惠民工程。保障性住房建一套,就是一家人的保证,“十二五”期间要建设210万套保障性住房,以一家三口计,将解决630万人住房困难。

  优化人居环境。城市的社会资源丰富,提供给人们的发展空间更大,要让人们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就要做到宜居宜业。加快改造城市旧城区、城中村、棚户区和农村危房,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文化内涵,提高运行效率,让老百姓居住安心、工作放心、生活舒心。

  (十四)城里的月光,点亮田园的梦想。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倡导建设规模适度的城市组群,四周环绕永久性农业地带,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这一思想深深根植于欧美城乡规划建设的实践之中,孕育出了诸多生产、生活、生态、自然协调的美好城市。

  人在青山碧水间,大城小镇嵌田园。我们坚信有中原城市群的强力支撑,有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小城镇集聚式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积极稳妥推进,古老的中原大地必将成为具有田园城市风格的大都市区和“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示范区。

  (十五)前景美如画,引领乘东风!

  大机遇带来大发展,新时代铸就新辉煌!

来源:中国建设报